走進大田“第二集美學村”舊址陳列館,兩層樓的展廳里陳列著各種資料和老照片。而從這兒往大南門方向走幾百米,目之所及的景象與方才所見的現代建筑完全不同:快要倒坍的木頭房在幾根柱子的支撐下勉強站立著,十分破落,細看還能發現上面都釘有一塊寫有“抗日戰爭時期大田‘第二集美村’”字眼的紅色小鐵牌。

舊址上陳嘉庚的銅像
福建的“西南聯大”
76年前,廈門集美學村的614名師生從安溪一路步行到大田縣城,與玉田村村民共度了8年血濃于水的生活。
1938年5月10日,廈門淪陷。“陳嘉庚為抗戰捐資捐物,日軍為了報復,對他創辦的廈門集美學村進行瘋狂轟炸。為保護青年才俊,校方決定將集美學村的師生分散遷往內地。其中集美高級職業學校、集美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、集美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共14個班級合并成‘福建私立集美職業學校’,先是輾轉至安溪,后于當年12月定址大田。”范立洋說。
于是,在沿海到閩中腹地蜿蜒的山道上,出現了一支長長的跋涉隊伍。他們肩挑、手提、背扛,運送教具、書籍和行李,靠著兩條腿走了數日,才在大田的文廟、朱子祠前停下了腳步。“當時的校長葉維奏在清點東西時發現,師生們有的腳起滿了血泡,有的走瘸了,可學校的10萬冊圖書、千余件儀器卻毫發無損,校董陳村牧連道:‘這簡直是奇跡’。”
大田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學生上課的情景
大田“第二集美學村”有戰時的福建“西南聯大”之稱,它與云南的“西南聯大”一樣,在抗日的戰火中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。這里走出了“籃球國手”、新中國首任國家籃球隊隊長黃柏齡。在他的帶領下,集美職業學校的籃球隊不僅在大田、在三明打出了聲威,還代表福建省到廣西、華東等地參賽。
在這個遠離沿海的山區里,駐扎著抗日時期全國唯一沒有停辦的航海學校--集美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。買不到教材,老師就自己參考傳統教科書與航海雜志編寫;沒有場地可供實地演練,他們就在均溪河的塔兜潭搭了個高臺訓練跳水。為了讓農林專業養殖學科的師生有地方實習,他們還在這里開辟了兩個養魚池。
森林里的課堂
日軍依然窮追不舍。師生們遷到大田未滿一年,新校址就被日軍發現。1939年9月20日,6架日寇飛機侵入大田上空進行掃射和轟炸,縣城一片濃煙滾滾,文廟處的集美職校和毗鄰的大田中學教學樓被炸毀,書籍、儀器等損毀殆盡。師生們再次面臨流離失所的險境,緊急關頭,玉田村鄉民的舉動消解了他們的擔憂。
“當時玉田村的鄉親們在范鎮聲、范煥章、鄭左國、范士林等人的倡導下,立即騰出了中庭廳、高平堂、官廳、宜書堂、中庸堂、嚴家祖祠和龍興殿、太保宮等43座宗祠廟宇給師生們學習與住宿之用。將宗祠廟宇這些供奉祖先的地方騰出來,村民們的這一舉動真是難能可貴。”范立洋介紹道。
舊址上,一口刻有飲水思源的“集美井”。
不僅如此,村民們還和師生一起修葺房屋、填池塘平整操場、鋪設道路、種植花草,10天時間,教室、宿舍、食堂、圖書館、實驗室、醫院、操場和倉庫就成形了,集美職校順利復課。集美職校的校友紛紛夸贊:“玉田村的村民真了不起。”
玉田村的上空雖還有戰機盤旋,但隱藏在居民區中的集美職校不再像之前那樣容易被發現。師生與村民還一同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,就是將課堂開設到森林中。“玉田村后面的仙亭山有一片大森林,濃蔭蔽日,集美職校的學生結束了出操、早讀,用過早餐之后,就帶著課本走進仙亭山,十幾個班級六七百號人有秩序地分布在林間的空地里,黑板掛在樹上,老師站在樹前,學生坐在地上,書籍放在膝上,頭上是日本鬼子的飛機在呼嘯,林中是集美師生的書聲瑯瑯,午飯在林中草地上用餐,課間時抗戰歌聲唱響……”范立洋繪聲繪色地描述著當時“森林課堂”的情景。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,集美學村師生堅持到抗戰勝利才遷回廈門。
“戰爭一結束,300多名航海專業的畢業生成為大陸、香港、澳門、臺灣的航海中堅,避免了航海人才的斷層。”畢業后,一大批人才跟隨校長莊紓前往臺灣參加復興建設。而大量的商業專才,則成為了海峽兩岸經濟建設的棟梁。
“對這段歷史及文物的保護任重道遠,”看著破敗的“第二集美學村”舊址,范立洋搖了搖頭,“心有余而力不足,需要政府與社會共同努力。”
文章摘選自《福建人》5月刊 作者:吳美琴、張嘉奇
編輯:懷特